合规才能长远,监管风暴下的支付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洗牌。
近期,支付行业迎来密集监管政策。在259号文(即“一机一户”政策)基本落地后,被称为“50号文”的新规即将实施。这项文件针对虚假商户、破五除二、POSP外包等乱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。
行业大佬分析认为,此次监管加剧将推动支付行业向寡头市场转变,竞争核心将聚焦于合规性、规模盈利能力和精细化运营。
01 监管政策连环出击,支付行业面临重塑
支付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合规变革。259号文要求支付终端执行“一机一户”规定,已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。而即将落地的50号文,则进一步强化了合规合法要求,预示着监管力度将持续加大。
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,与中国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。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,2022年,全国185家支付机构处理业务超1万亿笔、金额近400万亿元,服务超10亿个人和数千万商户。
随着行业规模扩大,违规行为也日益增多。银联统计显示,仅去年1月至11月,就发现违规商户44万户,包括套用商户类别码及特殊计费等行为。
监管层面正在构建支付机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。2023年11月,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经国务院审议通过,已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这一被视作支付行业“基本法”的条例,为后续监管措施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。
02 50号文核心内容解读,直击行业乱象
根据代理商透露的信息,50号文针对支付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整治措施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终端设备管理加强
文件要求,厂家不得向非支付机构提供终端设备,所有采购必须以支付机构名义进行。这意味着那些拥有自家系统的机构将不能再自行采购设备,从源头上加强了终端设备的管控。
同时,文件对终端迁移(即“切机”)设置了严格条件:从A机构迁移至B机构需同时获得A机构同意和B机构接收确认。而且,在迁移前必须先在A机构解绑注销,才能在B机构重新入网绑定。
虚假商户整治力度升级
50号文对虚假商户的打击尤为严厉。文件要求,所有“破五”(四要素有问题)的商户必须全部关停。所谓“四要素”通常包括商户名称、联系方式、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账户等核心信息。
对于“破二”(假商户)的情况,同样要求一律关停。此外,商户信息不一致的也将被暂停业务,特别是商户名称与门头照无关联性的情况。
值得注意的是,银联已引入AI图像识别和哈希校验技术来识别虚假门头照。如果不同商户入网时提供的门头照相同,将按虚假商户处理并关停。甚至同一区域商户名称重复的情况,也会被校验,无法提供合理解释的同样按虚假商户处理。
核心业务外包禁令
文件明确禁止核心业务外包,要求支付机构收回POSP通道,不得出现POSP外放。违规者将面临15天至3个月不等的停止新增商户的处罚。这一规定旨在防止支付机构将核心风控业务外包而导致的潜在风险。
03 监管演变历程,从“史上最严”到“全周期管理”
中国支付行业的监管逐步趋严有其发展脉络。早在2015年,银联就发布了被称为 “史上最严” 的修订版《银联卡受理市场违规约束实施细则》(业内称为“新5号文”),将处罚力度提高到之前的2-5倍。
该文件对违规开展银联卡跨行业务、套用商户类别码、套用特殊计费等行为设置了高达100万元的单次违约金。同时,违规交易计算期间从180天延长至1年,更低约束金额从2.5万元提高至5万元。
2013年,银联连续发布17号文和5号文两份文件,通过制定“收编路线图”,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银联卡交易接入银联网络。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银联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行动。
近年来,人民银行将全面加强监管、防范化解风险贯穿支付机构各个发展阶段,探索建立支付机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。这一监管思路的转变,标志着支付行业治理进入新阶段。
04 行业影响与应对策略,合规成为生存底线
50号文的实施将对支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市场结构优化加速
随着监管趋严,支付行业将向寡头市场转变已成定局。近年来,人民银行已推动71家支付机构有序退出市场,不断优化支付服务市场结构。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速。
合规成本大幅提高
监管要求的提高意味着支付机构的合规成本将大幅增加。一方面,支付机构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确保商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;另一方面,终端设备管理的加强和核心业务外包的禁止,也要求支付机构构建更为完善的内部管控体系。
出海成重要出路
在日益激烈的存量市场竞争下,许多支付公司开始将“出海”作为新的增长点。例如,拉卡拉表示其“跨境支付网络覆盖全球超100个,累计服务商户已超过9万家”;移卡在新加坡市场取得进展,与多个国际品牌客户达成合作,GPV同比增长超过50%。
精细化运营成关键
随着行业竞争核心转向“合规性、一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、运营和管理的颗粒性”,支付机构必须提升服务水平,深入挖掘客户需求,提供个性化、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05 支付行业未来展望,合规与发展并重
支付行业在强监管背景下,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:
普惠金融定位更加突出。根据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,支付机构应当以提供小额、便民支付服务为宗旨。近年来,支付机构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,每年让利规模在300亿元至400亿元之间。
技术创新与合规管理深度融合。随着银联引入AI图像识别和哈希校验技术检测虚假门头照,支付机构也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合规管理效率,实现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。
多元化支付方式协同发展。人民银行将坚持目标导向,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,推动移动支付、银行卡、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、相互补充,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。
支付行业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。随着50号文的实施,合规性已成为支付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底线。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监管要求、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支付机构,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优势地位。
对于支付行业的参与者来说,方向确实比努力更重要。在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,坚持“做官品”才是长远发展之道。只有将合规经营融入企业基因,才能在支付行业的新发展阶段行稳致远。